——榆林市政协五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侧记
□ 记者 许鹏 高三宝
2024年,榆林市前三季度共接待国内游客3354.93万人次,同比增长18.16%;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245.62亿元,同比增长19.27%,人均花费732.10元。这组数据是记者10月21日从榆林市政协召开的五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上获悉的。
为找准榆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,明晰榆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举措,切实解决榆林市文旅产业发展“资源多、产品少,不平衡、不充分”问题,榆林市政协以“推动榆林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”为协商议题,由市政协副主席惠德存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,在实地考察、查阅资料、组织专家开展座谈的基础上,形成了《榆林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》。报告全面介绍了榆林文旅产业的现状、问题和发展趋势,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。
“榆林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,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,文旅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。”惠德存就报告作情况说明时表示,目前,榆林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,为更高质量、更宽视野、更大力度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如何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榆林转型升级的主抓手,推出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文旅品牌?神木市政协主席毛晔认为,应着力打好“供给牌、服务牌、宣介牌”;做好长远规划,加强软硬件建设,打造产业集群,大力发展“文旅+农业”“文旅+工业”“文旅+文化”“文旅+商贸”“文旅+科技”“文旅+教育”等,推动文旅融合、体旅结合、农旅牵手、商旅并进、教旅互动、工旅联动、科旅共生,使文旅产业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展现新作为。
截至目前,榆林市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20家、3A级旅游景区52家、2A级旅游景区1家,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,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。
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,近年来,榆林市委、市政府先后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》《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榆林市支持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》等政策文件,宏观指导文旅产业发展方向。
“要牢固树立规划建设‘一盘棋’思想,全面加强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城乡建设规划、文化发展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农牧林水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,实现全市规划‘一体化’、旅游规划‘一张图’,真正让规划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‘导航仪’和‘施工图’。”靖边县政协主席贾浩飞认为,推动全域旅游应着力构建大交通圈,借助“文旅+”发展模式,打造品牌景区。
一个地区的文旅产业要发展,政府规划是一个方面,而成熟化的市场运营也必不可少。只有把文旅产业发展推向市场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绥德县政协主席孙虎生建议,充分扶持市场主体,引进类似曲江文旅这样的文旅“旗舰企业”或者打造一家类似的本土企业,以“一个企业引领+X个团队”进行运作,“要优化‘人员存量’与引进‘人才增量’并举,加大培育力度,从思想、理念方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文旅工作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专业水平”。孙虎生认为,榆林可以加强与知名大学合作,用好本地大中专院校平台资源,培养一批文旅专业人才。同时提升群众参与度,培养吸收一批有特色技能的群众就业,让文旅产业链上的人群都吃上热气腾腾的“文旅饭”。
目前,榆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产品结构单一、“旅游+”融合性产品匮乏的局面,仍处于满足“吃住行”需求的较低阶段。与周边区域相比,特色不明显,同质化严重,景区—线路—城市的整合力度不够。
如何能有效盘活全市的旅游资源,形成大旅游格局?佳县政协主席徐志刚建议,可以在乡村旅游上下功夫。他认为,乡村旅游是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、自然观光、消费购物、农事体验、养生度假等多种服务的新型高效产业形态,是一个综合性强、关联度高、带动性大、附加值高的产业综合体,发展潜力巨大。“要依据我市沿黄、沿长城乡村的资源禀赋、发展优势等,制定全市及重点乡镇乡村旅游中长期发展总规和详规,推进乡村旅游向产业化方向稳步发展。”
针对市政协的调研报告,副市长杨扬在协商意见的回应中表示,市政府将围绕“一核三带两平台”总体思路,以“陕北生态文化保护区”金字招牌引领文旅工作发展。政府各相关部门将正视当前文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不断提高思想认识,深化体制改革,狠抓重点工作,优化旅游服务,强化营销推广,推动榆林文旅高质量发展。
调查研究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、民主监督、参政议政职能的基础和前提。“只有调查研究工作做好了,政协组织履职尽责、发挥作用才能展示特色、体现水平、富有成效。”市政协主席曾德超要求,各级政协必须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把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提供给党委政府,努力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、有效施策。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关心、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,开展各类协商议政和调研视察活动,更好密切联系基层群众。要善于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汇集起来,为榆林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