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来自西安市政协委员的建言之声
□ 记者 冯倩楠 白瑶
这是一座群众享有浓厚幸福感的城市。仿古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,市井烟火与时尚潮流交织交融,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为居民提供了购物、运动、文化休闲等服务便利,城市更新让“老房子”变成了居住条件更完善的“好房子”……从局部探索到全面深化,西安民生领域前进的每一步,都彰显出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的坚定决心。
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,还需要做什么?
基础设施、医疗、环境、交通、社会保障……既是百姓关注的焦点,也是市政协委员履职的关切点。
在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上,以工业风和潮流文化为主的量子晨街区与以电影文化为核心的西影·电影圈子街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去打卡。
“两个街区都是年轻人特别喜欢的地方,直线距离只有百余米,但从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,需要步行近一公里。”家住附近的西安市政协委员、《人民政协报》陕西记者站站长路强说。
有一次,路强带着女儿游览两个街区,女儿脱口而出的一句“为什么两个街区不能连在一起?”让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,与其绕远路,在中间打通一条道路直接连接两个街区是否可行。
在多次实地走访之后,路强建议,根据现有建筑布局,可以设计连通两个街区的步行专用道,或者考虑建设天桥、地下通道等,串联两个街区。
“两个街区不仅可以实现物理空间上的连接,更应该实现文化方面的融合。”路强认为,两个街区应整合优势资源,设置融合或互相引导的导览地图及导航标识牌,在量子晨街区设立宣传西影电影的大屏、在西影·电影圈子街区开展量子晨音乐节、量子晨电竞展等活动,实现文化互动,形成“青年潮流+影视文化”的复合路线,增强区域吸引力,打造全市文化创意与潮流消费的新地标集群。
幸福,是体现在细微之处对城市居民的体贴与尊重。
井盖是通往城市地下世界的“门户”,涉及排水、燃气、电力等部门,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设施。西安市政协委员、市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陶梅关注到,市内道路上成千上万的井盖还存在高低不平、修补不及时、权属不明、标准不统一等问题。
“这些问题不光影响了市内道路的平整度和通行安全,也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。”陶梅建议,对现有井盖进行集中排查,优化井盖数量,及时更换有障碍的井盖,建立井盖管理档案,通过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建立井盖智能化监控系统,实现对井盖启闭情况的准确掌握和对位移、丢失等状态的实时监控,提高井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。
“井盖虽小,却关乎着市民的出行安全和城市的整体形象。”陶梅还建议,明确井盖监管部门,对井盖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执行国家有关规范,在井盖上印制联系电话,便于市民及时联系管理单位。
幸福,也体现在与城市居民需求的同频共振上。
医疗结果实现互认、技术突破层出不穷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……过去一年,西安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用一件件“关键之举”把百姓健康之盼变成民生之利。
“让基层群众就近看上病、看好病,是深化医改的一道必答题。”西安市政协委员、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副主委王栓民认为,面对群众健康的新需求,基层医疗卫生系统要想方设法当好健康“守门人”,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,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。
人才短缺问题一直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瓶颈。“公开招聘的技术人员已成长为基层卫生机构的技术骨干,但受职业发展空间有限、中高级职称少、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,基层卫生机构对技术人员的吸引力有限,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。”王栓民建议,拓展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空间,调整优化基层技术人员职称比例,适当提升中高级职称数量,加大岗位技术等级晋升制度落实力度。同时,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修机制,调动广大技术人员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的积极性,推动分级诊疗“开花结果”。
水,是生命之源、民生之本。
“去年,西安加速推进一系列供水工程建设,全力解决沿山区县季节性缺水问题,农村地区供水条件得到改善,但仍有一些遗留问题需要解决。”调研中,西安市政协委员、香港富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亚珠发现,部分沿山区县村庄供水设施建设年代久远,供水压力不足,还存在水质不稳定、管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。
对此,肖亚珠建议,将供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列入重点民生水利工程,对老旧水厂进行设备更新、工艺优化和产能提升,严格落实水质自检制度,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水质联合监测行动,解决水质不稳定等问题,让城乡居民喝得安心、放心。
针对农村供水设施的管护问题,肖亚珠建议,建立清晰明确的农村供水设施管护责任体系,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农村供水运维管理,形成“国企专业运维、水利卫健部门监管、乡镇协同配合”的新模式。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可以搭建供水智慧管理平台,对农村供水设施运行状态、水质水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、远程控制和智能分析,提高供水管理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,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。”